可能是看多了后现代 (postmodern) 话剧,上个周末在剧院里看曹禺经典作品《北京人》的演出时, 反而有点不习惯人民戏剧团导演李六乙较传统的处理手法。其实这部话剧排演得很好,很细腻,演员也都很杰出。还要提醒自己,曹禺在中国当时写这部戏完全开创了现代”话剧”的先锋, 是个了不起的先驱者.
《北京人》给我的最深印象,还是征部倾斜的舞台, 在视觉上把人带入了老北京的四合院里。 剧中的最后一幕,屋旁的土墙倒塌了,四合院更加剧烈的倾斜,这种象征性的倾斜展示,既是一个时代的、历史的倾斜,也蕴含着每一个剧中人物心灵的、命运的倾斜。我想曹禺40年代在中国呈现这部戏时, 并不会有机会采用这种表现手法。而我们这个年代,视觉艺术 (visual arts)和其他种类艺术的交流甚至结合,都是司空见惯的。前几个星期的“立陶宛Romeo& Juliet” 就以非常缤纷的视觉艺术注入在完全传统的剧本中。
eh, 那干嘛今天要用中文作记呢?没什么理由,只是从香港回来后,好久没用中文了。
记得学生时期,一直都认为曹禺是个相当有意思的文学家。其实他专研的是西方文学,读的文学课本跟我们没两样- Beowulf, Illiad, Coleridge, Shakespeare. 但是他对文学的贡献都是用中文媒体的。我一直也都不明白,自己读了那么多年西方文学和法律,现在 看电影话剧时,还是觉得中文的最易懂,最明白。我想是生长的环境吧?
最后一件有趣的事。曹禺原名“万家宝” 。 “萬” 字拆了,变成“草禺”, 他又再改成“曹禺” . 但大家有没有发现到,如果加上“船” 字边,不就变成“遭遇” 吗?哈哈哈… 这个悲剧文学大师其实很幽默的。“现实主义”也就包括犹豫和幽默,喜剧和悲剧吗!